永定门丰富展陈手段,正阳门配齐智能监测设备,钟鼓楼“上新”沉浸式互动体验……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将满一周年,在这条7.8公里长的古都之脊上,颗颗明珠持续焕发光彩,新亮点不断呈现。 “永定门城楼是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,也是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形制规模最高的一座。它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和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。”站在城楼上,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岩清介绍,现存的永定门为2005年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重建的地标性建筑,由城楼及南侧瓮城、箭楼的地面标识构成,“如今,作为南中轴上的重要地标,永定门展示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传统形式与工艺技法。” 站在箭楼院内抬头望,重檐歇山顶、灰筒瓦绿琉璃剪边,箭窗上的西洋式白色华盖,东西两侧的悬空月台…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 “箭楼上有很多独特的西洋风格建筑构件,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,我们运用了科技手段。”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保护部主任陈亮说,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,箭楼的修缮工程引入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,“对于破损严重的建筑构件,我们进行了整体扫描,建立三维模型,再制作模具复原窗楣、栏板等,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、原形制、原工艺、原做法。” 登上箭楼,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古建周围布设了一些“硬核”科技装备。“这是多功能气象站,用来监测古建周边的微环境。旁边的是一体化北斗监测站,能够通过先进的数据信号来监测古建的地基是否会有下沉。”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指着两个“大家伙”,细细解读。正阳门箭楼共配备了5种不同的监测设备,利用遥感卫星、物联传输等多样化手段,为文物古建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,“还有静力水准仪、智能视频扰度仪、无线加速度传感计,分别用来监测古建是否有沉降、位移或震动。” 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——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:轻点电子屏中的图标,能看到中轴线处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本体、周边自然环境、实时游客数量等情况。“目前,我们还在正阳门城楼、先农坛、社稷坛、钟鼓楼等几个重要点位布设了相应的监测设备。”周子予说,今后,中轴线沿线更多的文物古建都将配上智能设备。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,鼓楼内开设了VR(虚拟现实)体验区,邀请观众赴一场“中轴奇妙夜”之旅。“在数字世界里,我们将从中轴线北端钟鼓楼出发,跟随屋脊兽‘小龙仔’开启一场神秘的时空之旅,回到700多年前元大都兴建时期。”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化身讲解员,带着观众“游”中轴,“在这场旅途中,我们可以实景看到元大都的设计师刘秉忠如何兴建城邦,探索中轴线的起源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,感受中式哲学的意境之美。” 古老的“时间建筑”,正以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。“最近一年来,来钟鼓楼的青少年研学团队数量持续上升。相比走马观花的打卡,更多人愿意参与体验活动,深入了解历史文脉,在历史的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。”余慧说,依托展陈创新,钟鼓楼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、特色饮食、文化活动,“鼓楼院内会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、放映电影等活动,我们还推出了一款解谜游戏,将钟鼓楼化作大型‘游戏场’,邀请观众参与其中,探索中国的时间文化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