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西安杰特服饰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手机:156-9178-7797

西安职业装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定制西装从拼人力到拼科技

2021-11-29 16:59:54

起源于西方的正装,是对衣着合体要求最高的服装类型。


双臂下垂,西装上身下摆刚好在虎口至大拇指第二关节之间,衬衫领口高于外套2.5CM,肩部齐平不能褶皱……得体的西装,对肩、领、袖、扣有着精细的要求,1cm-2cm的误差就能带来巨大的视觉差距。


这让定制西服成为唯一没有被工业化流水线攻克的服装品类。人工制版、手工缝制,一个成熟的“老裁缝”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一件。对穿着追求越高的消费者,越倾向于选择量体定制。


在很长时间里,这是专属于海外高端“手工”品牌的市场,更擅长批量生产的中国企业鲜少进入。“同样面料下,定制西服的成本是成衣的好几倍,还会拖慢产线效率。”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告诉36kr,“对一家工业化生产的企业来说,这很难成一个商业模式。”


依靠品牌认知、稳定的质量和适合国人的版型,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报喜鸟是中国西服领域的主要玩家之一,2020年实现营收37.88亿元。早在2001年,报喜鸟就开始为消费者提供定制服务。但“裁缝式”定制与流水线效率的矛盾,让定制业务始终只是占比极小的“附加项”。


定制西装能否用工业化量产?


这家已经有几十年西装生产经验的公司想试试。2014年,报喜鸟正式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级项目,开启了一系列数字化探索。


经历了两年多的技术探索与产线改造,2016年,“一人一版、千人千衣”,终成现实。

西安西装定制



从人工到人机

把从仓库中取出的布料变成一件件衣服,要经过裁剪、缝制和后道三大车间的上百道程序。

在这之中,除自动裁床等少数生产性机械外,服装生产的绝大多数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。相比于早已普及自动化机械的重工业,服装厂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。


“手工”占比高的特性,意味着一道工序的重复性越高,工人效率就越高,出错概率也更低。比如让一位工人一天缝制同样颜色、型号的纽扣,另一位工人每分钟更换一次不同颜色、型号的纽扣,二者间就将产生巨大的效率差距。为了最大化利用产能,服装生产一直更倾向大批量订单。


“一衣一版”的定制,意味着每一件衣服在每道工序都有不同。对于传统服装厂来说,即使不考虑效率,要在数百道工序的流转中保证订单信息、版型尺寸、工艺要求的正确传递,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

因此当报喜鸟在2014年宣布进军定制化生产时,并不被大多数同行看好,特别是在西服这个工艺最复杂的服装品类。


从结果看,数字化的方式帮助报喜鸟实现了当初的规划。

现在的报喜鸟西服生产不再是人的“独角戏”,机器与工人的配合成为日常。


没有来自车间主任的生产计划,订单在ERP、PLM、智能CAD、吊挂系统、工位管理系统中自动处理和流转,指导着每一个工位的生产。


例如:通过智能吊挂系统上的衣架,将每一件布料自动分配、运输到对应的工序。工人将运输到自己工位的半成品取下,在扫码区识别吊挂衣架上的RFID,订单要求、规格尺寸、款式工艺便都显示在面前的显示屏上。


经过这样的数字化改造后,让报喜鸟工厂能够以流水线的方式承接定制订单。相比市面上主流“高定西服”15-30天的交付期,工业化定制的周期缩短到仅需7天。


产线也并未因定制影响效率,据官方统计,数字化后报喜鸟的生产效率提升了 50%,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9%,物耗、能耗各下降10%,精简人员10%。


依赖于数字化的智能工厂,报喜鸟的定制产能超过100万件/年,且售价均与批量生产的成衣保持一致。


软件“一分钟”

从工业化生产到工业化定制,意味着订单、原料、制版、排产、制造等每一个环节的处理单位,从“每一批”细化到了“每一件”。

精细化生产的前提,是建设一条与生产流程匹配、能同步流转的数据链条,并同时克服至少四个问题:


打版的产能瓶颈;


客户需求、量体数据、版型尺寸在各部门间的沟通损耗;


备料排产“碎片化”


产线上订单信息与货品的同步流转;


报喜鸟团队用纯软件的方式就解决了前三个问题。


吴志泽告诉36kr,核心环节“制版”既决定了一套西服上身后的合身程度,也是限制定制产能的主要原因。


作为一门非常依赖经验的手艺,制版师需要常年的学习实践,才能找到满足不同身形、体态的最好方案。与围棋这样的高端智力活动一样,制版被认为是绝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工作。但版师的单天产能仅有3-6件,人力昂贵且非常稀缺。


要做到“一人一版”,制版效率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
制版可以还原成一种逻辑关系。比如:胸围大小变化与袖窿圈大小的关系,衣长变化与口袋高低、钮扣高低的关系。


在当时,服装打板的CAD软件主要来自海外,成熟稳定却没有优化的动力。而中国软件想要突围,就必须在某个垂直领域有所专长。报喜鸟找到了一家国内CAD开发商,双方共同开发、建模,让机器学会制版的逻辑。


为了让信息技术与制版师能够互相“听懂”,公司培养了一批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的制版人员,让他们一边学习IT知识,一边从最基础的版型做起,建立模型匹配不同的身体尺寸的系统。


至2015年,这套合作研发的智能CAD系统,已经能够在无人辅助的情况下自动制版,并通过“老师傅”们的检验。过程仅需不足一分钟,平均效率提升120倍,这意味着定制西服的产能可以无限扩大。


制版产能问题解决后,智能制造的下一个任务是让数据成为所有流程的统一标准。


在此之前,特体定制订单经常是量体、制版、剪裁等部门产生争论的源头。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,面对同一份量体数据和客户需求,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结论和做法。


甚至消费者自身也会带来不确定性。曾有一位来自广东的用户,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门店量体购买后,不断投诉衣服过于肥大。售后访谈找到的原因,却是客户在量体时穿着较厚,而他平时90%的穿衣环境在20°C以上。


为此,报喜鸟自主开发了MTM个性化订单系统,将客户需求细化到面料、风格、尺寸与场景,保证需求信息在全流程的一致和准确。


这成为所有部门通用的标准,不只消灭了信息差,也成为打通所有流程的数据血液。基于早已采用的SAP等系统,报喜鸟信息部团队构建了一套新的生产准备流程。

从客户需求录入订单系统开始,需求数据就被发至ERP和PLM系统中自动排产。仓库由按“批次”备货,细化到了每一件。生产管理也从依赖经验,变成了精确的算法主导。


由销售下单,到订单所需的所有信息流转至工厂,原本需要最少3-4天的过程,在多个系统的配合下缩短到了一分钟。


更重要的是,系统将每个订单的生产要求拆分到单个工序,相应的工艺图、效果图、工艺规范和作业规范视频都能够自动匹配。


数字化建设至此,才有了改造产线的可能性。


数字串起来的产线

生产所需的数据备齐后,个性化定制的唯一难题就是让数据与货品共同在流水线上流转。


尽管小推车运货仍是服装厂中的主流,但在报喜鸟智能工厂建设的2014年,将信息储存在衣架中,与衣料共同运输、智能分配至相应工位的吊挂系统已并不新鲜,瑞典、日本等均有方案可选。


然而,面对西服这一生产工艺最复杂的品类,当时的吊挂还无能为力。多达385道的工序流程,五件以上的主要部件的处理与合并,既考验软件的算法逻辑,也对产线布置提出了高要求。


与智能CAD一样,报喜鸟再次选择了开放性更高的国内供应商“衣拿”,共同研发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服装吊挂系统。“国外厂商只想提供标品,是我们去配合它的逻辑。”吴志泽说,“但定制西服的复杂度和我们此前一系列自研系统,都要求吊挂必须配合报喜鸟的逻辑。”


为了吊挂与产线的磨合,报喜鸟专门安排了一批实验组,给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固定工资,不计成本、不求产量地优化流程,寻找产线、工位与吊挂排布的最优解。


最初的成果是一条串联逻辑的产线,从衣身、衣袖到衣领,各工位依次按订单完成各自任务,通过吊挂系统运输完成所有工序。


至二期建设时,智能产线已能做到不同部件并行生产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

通过生产环节的数字化,工厂的“智能”已不只在产线。系统对订单的预测让报喜鸟能够更准确的判断原料用量,减少原料库存成本。向下游对接至物流系统,也让定制化订单能够更快到达消费者手中。


未来,AI和大数据也会被更多应用在报喜鸟的产线上,利用数据模型,综合产能、订单、产品、产线等因数,通过智能计划排程运算,提升生产效率。


更快、更高性价比的定制背后,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需求,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同时被实现。


输出“定制产能”

在柔性制造、C2M等服装行业的大趋势下,36kr曾报道过许多垂直于服装类目的互联网企业。它们从某一环节切入,希望以单点的效率提升撬动整个生产链条。

在全行业改造进度尚早的情况下,拥有制版(设计)、制造和交易完整流程的报喜鸟对自身的改造,首先验证了服装业数字化的可行性与效果。


先将最依赖人的制版(设计)环节标准化,后改造制造与交易的实现路径,也为行业留下了可被参照的经验。


“满足个性定制的智能制造,确立了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位置。”吴志泽说,“西服是要求最高、工艺最复杂的品类,衣中之王。”


对报喜鸟来说,数字化升级不只是一项投入,还进化出了盈利能力。


智能工厂的定制产能,已远远超过了报喜鸟的业务需要。2017年,报喜鸟专门设立智能制造品牌“云翼智能”,向整个行业开放产能。接入平台后,商家可将西服生产完全交由智能工厂,自身仅负责客户量体和交易。对接入者来说,不仅获得了产能和大厂供应商的面料资源,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。


据官方公布的数字,云翼智能平台已为2000多家品牌商、定制店、设计工作室提供定制生产加工服务,单量占智能工厂定制订单的一半。


“每个工厂的管理成熟度、技术能力均有不同,报喜鸟的数字化模式未必能够被复制。”报喜鸟智能生产中心总监赵国华说,“但我们可以向行业开放这一能力。”


数字护城河

报喜鸟始于2014年的数字化升级,是服装纺织业内最早的一批。


占据市场绝大部分的中小服装厂仍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中,生产靠手工,管理靠经验,缺乏数据积累,信息化停留在“记账”上。


没有“余粮”可能是大部分企业难以投入数字化的原因。综合过去十年数据,纺织服装上市企业的净利率仅为5%-10%,盈利能力更弱的中小企业,很难有余力改造生产方式。


“服装厂最担心的还是订单不稳定,大笔投入做升级,一旦订单有波动就是生死问题。”报喜鸟品牌总经理余健解释道,“稳定的单量,也是报喜鸟敢做数字化的底气。”


尽管花费巨大,数字化仍然是一笔划算的投资。


在决定服装企业盈利能力的库存指标上,定制天然具备“零库存”的特性。服装积压导致的库存成本和存货减值,往往挤占了服装零售企业的大部分毛利。


数据显示,随着定制业务占比的提升,报喜鸟的存货周转天数由最高时的465天,下降至2020年的302天,这快速修复了报喜鸟原本呈下滑趋势的盈利能力。自2017年将净利润由此前的-3.81亿元扭亏至2593万元后,报喜鸟保持着净利润持续增长,2020年实现净利润3.68亿元。


在市场竞争中,规模化生产定制订单的能力,更为报喜鸟带来了“人无我有”的竞争优势。


国际高端品牌的“老裁缝”模式无法大批量产,高昂的成本让其只能固守金字塔尖的客群。其它成衣厂商即使接下定制订单,产能与交货周期也难以满足需求。而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,和作为大厂对原料供应端的话语权,更是个体裁缝店难以获得的资源。


对于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起飞的中国服装行业,探索创新的更大意义,在于让这个始终依赖人力的产业,找到新的护城河。


不同于已建立大量全球性品牌的欧美日韩,中国企业还没能积累下足够的品牌力,爬上产业链中利润更高的位置,反而一直依赖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。


但打造中高端品牌价值,这一不再依赖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,是中国一代鞋服企业的追求。将高端品质的产品以普惠的价格提供给大众,也是不少企业家的愿景。


数字化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。


基于大量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硬件的集成应用,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正在高于来自人力成本的节省。在报喜鸟的实践中,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,有可能在产能提升的同时大幅降低对人的依赖。


数据的进一步应用,则可能带来商业模型的进化。长期以来,库存一直是服装企业最头疼的问题,大量未售出的库存产品被廉价售出或减值处理。按需制造和基于大数据的生产,能够大幅减少这样的“浪费”,释放更大的盈利空间。


随着产线的智能化,按需生产也已不只局限在西服定制领域。小单快反、C2M等趋势让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能够彰显个性的选择。而这不是单纯压低人力成本就能做到的。


由智能制造开始,报喜鸟已逐步发展出数理化管理架构、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于新零售的数字化营销。


从拼人力到拼科技,服装行业也许已经处在“换挡”的时间点。数字化程度的高低,可能就是决定谁能成为大玩家的新钥匙。


标签

最近浏览:

西安杰特服饰有限公司

网站首页    |    关于杰特    |    产品中心    |    成功案例   |    在线留言    |    新闻中心    |    定做流程   |    联系我们

全国服务热线:15691787797

          手 机:15691787797/13259922905  (康经理)

          邮 箱:2832804388@qq.com

          地 址: 西安市未央区三桥新街中建MAX三楼309室

西安职业装

在线留言(告诉我们您的需求!)

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141号